那是我大学生涯里最难忘的一个瞬间。去年夏天,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女篮的一员,我参加了NBA巨星勒布朗·詹姆斯的一场中国行活动。当得知我们有机会作为球员代表与他互动,甚至可能握手时,全队都沸腾了。
活动现场的气氛热烈到超乎想象。闪光灯、欢呼声,以及詹姆斯本人那极具压迫感却又亲切的气场,构成了一个有些不真实的场景。当他微笑着朝我们走来,逐一与站在前排的队员握手时,我的心跳快得像是刚结束一场冲刺跑。
终于,轮到我了。他巨大的手掌包裹住我的手,脸上是标志性的笑容。但就在那一刹那,一种极其突兀的触感让我微微一怔——他的手掌,尤其是虎口和指根部位,布满了厚实而粗糙的茧子。
那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。那是一种极其坚硬的、层层叠加的角质层,像一件磨得发亮的皮革铠甲,紧密地贴合在他的掌心上。这触感与我之前想象中巨星可能拥有的“养尊处优”的手截然不同,它更像是我爷爷那双劳作了大半辈子的手,或者是我们队里那些最刻苦的师姐们的手,只是更加厚重、更加深刻。
握手的时间可能不足两秒,但那种触感却像烙印一样留在了我的记忆里。走下台后,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的手。我的手上也有茧,是常年运球、投篮磨出来的,是我们训练的见证,是我引以为傲的勋章。但与他手上的相比,显得那么微不足道。
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了“天赋”这个词背后真正沉重的含义。我们总是惊叹于他在赛场上那些非人类的爆发力、精妙的传球和君临天下的气势,媒体也热衷于报道他的篮球智商和与生俱来的身体条件。但那一手厚茧,却无声地诉说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:那是在健身房无数次的器械抓握,是成千上万次投篮练习中篮球缝线一遍又一遍的摩擦,是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苦行僧般的坚持所留下的、最直观也最朴素的证据。
原来,传奇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,而是由汗水、坚持和无数个枯燥的重复时刻浇筑而成的。那双价值亿万的手,其底色并非奢华,而是刻苦。那手茧的触感,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地传递了一个道理:世界上最顶尖的天才,尚且付出着最极致的努力。
这件事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,但它至今仍在激励着我。每当我在训练中感到疲惫,想要偷懒放松一下的时候,我总会想起那次握手的感觉。那粗糙而坚实的触感,仿佛在提醒我:看,这就是通往伟大的必经之路。于是,我会再次握紧手中的篮球,继续投入练习。
谢谢你,勒布朗。你或许不记得曾与一个中国女大学生短暂握手,但你手上的茧子,却给了一个年轻球员永不褪色的激励,让她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“强大”。